8月22日晚,“情滿七夕 渭博相伴”——渭南市博物館2023年七夕之夜活動成功舉辦。記者 許艾學 攝
陜西網訊(記者 許艾學 郝豆 通訊員 張端誼)8月22日晚,“情滿七夕 渭博相伴”——渭南市博物館2023年七夕之夜活動開啟。市民們走進博物館,奔赴一場七夕浪漫之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青云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珰”,渭南市博物館以三件館藏耳飾為媒,推出“清悅華光 明月作珰”手作耳飾活動,引導觀眾發現博物館里的配飾之美。在活動現場,數十位觀眾利用館方提供的手工材料包,動手設計制作屬于自己的精美耳飾,邊作邊評,笑意盈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現場,觀眾在“原始”織機上穿經梭緯,配比織就不同色彩紋樣的布藝作品。根據參與者的織布速度、質量以及圖案的美觀程度,活動現場還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品評展示。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智慧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參與“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七夕植物捶染的觀眾用石頭輕輕均勻敲擊樹葉或花瓣,布藝包上便顯示出色彩繽紛的圖樣。參與的大人和小孩不約而同地拍照分享,留下自己的七夕渭博印記。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團扇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品,是七夕必不可少的氛圍點綴。參與“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的觀眾們在繪制團扇之前,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基本陳列《與華相宜---渭南故事》展廳,尋找那些包含美好寓意的成對文物或紋飾。走出展廳,用巧手繪制文物或紋樣到團扇上,感受文物的吉祥寓意和細節之美。
在渭南市博物館東三樓展廳展示有兩件清代粉彩瓷盤,圖案細膩、精美,色調清新淡雅。依托這兩件藏品開展的“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觀眾們在展廳觀察文物紋樣、色彩等,又在體驗桌案前精心繪制,創作屬于自己的瓷盤畫。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體驗區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參與投壺的觀眾們獲取木箭后,通過投壺體驗雙向奔赴,用時最短者獲得博物館文創獎勵。
“乞巧星河 共筑鵲橋”設置在東三樓露天連廊旁,參與的家長與兒童合力搭建好木橋后,走上連廊仰望晴朗夜空與漫天繁星,尋找銀河上的鵲橋。
據介紹,渭南市博物館近年來堅持以“我們的節日”為契機,以“讓文物活起來”為目標,利用文物文化資源,寓教于樂,組織開展系列社會教育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養。
與會領導嘉賓參觀“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記者 許艾學 攝
“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與會領導嘉賓參觀“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活動。記者 許艾學 攝
“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與會領導嘉賓參觀“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記者 許艾學 攝
“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織布體驗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織布體驗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織布體驗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織布體驗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植物捶染體驗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植物捶染體驗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植物捶染體驗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植物捶染體驗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清悅華光 明月作珰”手作耳飾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清悅華光 明月作珰”手作耳飾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乞巧星河 共筑鵲橋”活動現場。記者 許艾學 攝
8月22日晚,“情滿七夕 渭博相伴”——渭南市博物館2023年七夕之夜活動成功舉辦。記者 許艾學 攝
渭南市博物館2023年七夕之夜活動項目。記者 許艾學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