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味道,首先從它的早點開始,早點作為人們一天中的第一餐,可以說非常重要。作為渭南人,說到時辰包子,都不會陌生,可能很多人都吃過,咬一口油而不膩,回味無窮。那這小小包子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經過兩天的大雪,渭南城區已是銀裝素裹。清晨五點的渭南街頭沒有太多的行人,車輛也行駛的非常緩慢。在西二路老朱家時辰包子的門口,卻已經被蒸汽籠罩。員工們也已經早起,為食客們準備清晨的第一餐。
56歲的朱新義,是老朱家時辰包子的老板,雖然店里的營運已經步入正軌,也聘請了很多工作人員,但他自己,也每天堅持早起,跟員工們共同勞作,每個環節都要親自看一看,確保包子的品質,為食客提供放心的早點。
時辰包子,時辰包子是陜西省的一種傳統名食,以渭南地區所制最為馳名。光緒二十九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張坤,他家的包子味道特別好,每天爭嘗名品的食客絡繹不絕,排成長龍,一過上午時,就買不到包子了。因此人們就給這種包子加上“時辰”兩字,而后約定俗成,“時辰”包子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朱新義說“時辰包子最講究的就是餡。”用料講究,工藝精細,操作嚴謹。因而形若僧冠,小巧玲瓏,雪白發亮,包底金黃,鮮美可口,香味四溢,咬一口油而不膩、回味不盡。“白面細皮僧帽裝,油滲外皮呈金黃。香飄招徠行人步,油而不膩味道長”。這首詩便是舊時對久負盛名的渭南時辰包子的一種贊美。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店里還有韭菜豆腐、茄子、酸菜等素菜餡的包子,也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說起包子,我們可能熟知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蘇杭的蟹黃包子,開封的灌湯包子,四川的龍眼包子,但在渭南人看來,無論什么地方的包子,都沒渭南的時辰包子香。渭南時辰包子還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渭南人來說時辰包子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他代表的就是家鄉的味道,希望這溫暖的味道也一直會陪伴著我們。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