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編熱線:0913—3362222

                投稿郵箱:wnw0913@163.com

                首頁 > 美食 > 渭南美食 > 正文

                舌尖上的韓城:饋贈蒸食

                饋贈蒸食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娘家母親給剛出嫁的女兒定期“送饃”,另一種是家庭內部的節日饋贈。

                1)、送節  舊時的婚禮,多在秋收冬藏后進行。因為此時,已無重大農事活動,鄉民有充裕的時間去料理兒女的婚姻大事。

                女兒出嫁后,從來年正月開始,娘家便約定重要親戚,借節日,帶上一些精致而又有寓意的蒸食去看望女兒,農村人稱之為“送節”,俗稱“送饃”。

                1

                正月節送的蒸食名曰“誘化子”,形如仰面而睡的孕婦,斤半水面做兩個,各家依血緣關系遠近送1 2~16個不等。

                清明節送“糕子”,圓形,一層面、一層紅棗相疊制成;另給女兒、女婿各送一“子出”饃(俗稱娘娘饃)。給女婿的,饃上除棗之外,再鑲嵌個雞蛋;給女兒的,則將雞蛋包入饃中。

                端午節送“花餛飩”(與普通餛飩形狀略異),除此而外還要送粽子和“串串子”。粽子有“增子”之意,“串串子”是一種布制工藝品,以細竹篾編成六角形架子,以紅綢裹扎,下垂十二條五色絲線,每條線上綴以精工制作的香包、雞心、棉疙瘩及各種小動物造型,正中絲線上懸個胖小子,這才是串串子的核心內容。所以,鄉民通常把送端午節也叫“送串串子”。“串串子”者,寓子女成串之意。

                送完端午節,除了有的地方還要在六月六給女兒送“魚兒饃”之外,大的送節活動就算結束。

                以后的送饃,便與女兒生子有關。在臨產前十天或半月,當娘的還要再去看望一次,名曰“送角子”。“角子”實為肉餡包子,意在告訴女兒,快監盆了,不敢再出遠門行走,故稱其為“腳止”。因其狀似古時女人的小腳,如三角形,韓城方言“腳”、“角”同音,故稱其為“角子”。

                這時的“角子”與平時的“角子”不同,不能捏嚴,中間要留個口。另外,給女兒還專門特制了兩個“角子”,一包桃核,一包紅棗,裹于手帕之中。當娘的進門后,女兒須坐在自己居室的炕上,不與任何人說話,等她娘將這兩個“角子”由女兒居室的窗外擲于女兒的炕上后,彼此才打招呼。女兒在食用手帕中的角子時,先掰開的那個如包核桃,則預兆生男孩,如包紅棗,則生女孩。

                女兒生孩子后要去娘家“熬滿月”,回家時,外婆要給小外孫蒸“串串饃”。即把是一些手指狀的饅頭條,用線繩串起來,讓外孫帶回家吃。

                另一種饋贈就是外婆給外孫“送貓”。說是“貓”,實際是用上等白面蒸的老虎形狀的大型花饃,一大一小,大的用面5斤,小的用面3斤。

                為什么要給外孫送“貓”?原因深遠。

                古時有一種病叫“天花”,傳染對象多為嬰幼兒,由于缺少有效的醫療手段,因而死亡率極高,僥幸活下來的,也落得一臉“花兒”,俗稱“麻子”。以此原因,所以閻崇年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清代選皇太子時,將是否患過天花病也列為條件之一,因為只要得過天花病,就會終生免疫。

                自清明節開始,氣候轉暖,各種疾病開始發作流行,小孩萬一染上天花,當外婆的自然要去看望,于是便帶上老虎形狀的蒸食,放在外孫身邊,以虎為形,意在鎮邪,以貓為名,取其溫順,為孩子作伴。也有人說貓有九條命,是長命動物。

                清道光年間,預防天花的疫苗“牛痘”傳入中國后,人們便在清明節前后給孩子接種“牛痘”疫苗,簡稱“種痘”。但孩子種痘后總會出現發燒、身體不適等現象。這時,外婆免不了還要去看望。先去一次,提上黃酒,名曰“澆花兒”,再去一次,便是“送貓”。

                建國后,由于政府加大了對傳染病的防治力度,因而天花等傳染病在我國已經絕跡,“種牛痘”一詞對青少年來講,已十分陌生了,而送貓之俗,在有的地方還有遺存。因為它的內涵未變,它仍然表現了外婆對外孫的疼愛。

                2)其他饋贈

                每年春節,各家都要給前來拜年的小孩子贈送一個半月形的名叫“顧jua”的蒸食(“jua”是韓城方言對“口”的稱謂,“顧jua”者,就是只顧吃的意思。)觀其形而解其義, 這種蒸食的名字起得極為貼切。因為過年對小孩子來說,就是吃、穿、玩,所以每到一家,主人便贈其一個特制的蒸食,以示關愛。

                每年農歷七月七,人稱“乞巧節”,除了蒸娘娘饃敬獻娘娘神外,各家還給年輕媳婦、女兒蒸“殼兒饃”。“殼兒”是當地人對女兒針線“笸籮”的方言稱謂。殼兒饃是用面制成笸籮形,直徑約5寸左右,內置用面制做的尺、剪刀、針、錢、頂針等物。傳說七月七這天女人吃了殼兒饃就能心靈手巧,精于女紅。給年輕男人和男孩,則蒸“硯臺饃”,即用面做成硯臺狀,上置用面制做的筆架、毛筆、墨水瓶、墨錠、紙、鎮尺等,據說男人這天吃了硯臺饃,可增長靈性,讀書有成。

                還有一種饋贈蒸食,就是女兒出嫁時,娘家要蒸一個大棗糕子,放在陪送的針線笸籮中,一并送往婆家。婆家于第二天將其分贈族人、鄰里。

                另:喜慶蒸食

                喜慶蒸食是逢年過節,鄉民為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而特制的一類蒸食。例如元宵節時,鄉民們便在院中置麥積饃,在院中水道口放蛤蟆饃,門道中放狗兒饃,居室放雞兒饃,還有刺猬饃、兔兒饃等。在過清明節時,蒸如拳頭大小的微型財神饃,名曰“滾蛋蛋饃”,上墳時小孫子用這種饃在墓冢上滾上滾下,增添了祭祀時子孫繩繩的人氣氛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楊大君
                0
                本網站部分圖文信息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及時刪除。網站法律顧問:陜西圣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剛慶
                技術支持:渭南青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www.davidridges.com 媒體支持:陜西網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聞熱線:0913-3362222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11189號-2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6號     
                 
                亚洲啪啪|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超碰国产精品久久|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