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陜西人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離不開陜西的原因是離不開陜西的美食。”此刻想起來,真是感同身受!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陜西省華陰市(華山所在地)的特殊美食-大刀面。
華陰大刀面是華山的特色面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名字宛如華山般的氣魄。顧名思義,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澆上事先調好油炸面醬、豆腐、粉條臊子,調入醋、鹽、辣子油,即可食用。特點:面條泛黃,湯紅里透黑,酸辣可口,長久食用,可治胃寒。再配上一個肉夾饃,簡直爽爆了。
華山大刀面是華山最為有名氣的特色面食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面中加入堿面,等面發好,將發好的面搓成絮狀,用櫞頭木杠壓成硬塊,盤至小山狀,搟開一毫米厚薄后,拎搟杖疊起成半圓形,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面搟成一尺多寬的薄面皮,折疊成十余層,用大刀切制成面條。上鍋煮兩遍,面條煮好撈入碗中,澆上事先做好的臊子,調入食鹽,香醋,油潑辣子,味素,視季節情況,撒上相應的香菜末、韭菜花、蔥花或蒜苗末,一碗“煎稀汪,酸辣湯”的大刀面條就做成了。
大刀面的來歷:
明人《華麓飲食志》載:“‘唐華州華陰縣有孟華山者,乃郭令公子義庖廚,至德年間,隨令公東進潼關討賊,激戰數日,大獲全勝,遂班師回營。途經華陰,天降暴雨,將士饑寒隱約,令公乃命將士于一道觀中小憩,并令埋鍋造飯。時軍中止有面粉,加之天雨緣故,是以止能因陋就簡,孟華山藝高思密,于院中接雨水和成面團,卸門板為面案,折槍桿為搟杖,左推右卷,前后交替,疊加成面片,試用廚刀切之,未果,面多刀小,如之奈何?孟某靈機一動,謂馬夫曰:拿鍘刀來,遂用鍘刃將面片鍘切成細絲。下鍋,少煮,嘗之,眉頭略皺;原來,雨水中多含堿鹵,呈苦澀之味,孟乃于道觀廚房借來豆腐、粉條等除澀之食材,做成臊子,并于鍋中加調食鹽、醋以及各種調料,放入臊子,令將士分而食之。將士連日征戰,加之天雨體寒,未幾,一鍋罄盡矣。令公嘗之,贊不絕口,問華山曰:此飯何稱?孟思忖片刻曰:鍘刀面。后令公每每出征,皆命華山作此面食犒賞三軍。鍘刀面遂得以流傳。’時值國朝,對外通商往來頻繁,遂得以引進外番先進技術與豐富物產,辣椒亦在其列。時有孟姓后裔,將祖祖輩輩手口相傳之絕技,加以改良,打制專用刀具,并于傳統佐料中加入辣椒,使其酸辣爽口,時人稱之為大刀面也。”
秦人嗜面,尤其是“大刀面之鄉”的華陰人。其對面食的情結,不啻于戀人的牽掛、孩童的戀母。“早上糝子晌午面”,養育了一代一代的華陰人。民以食為天,食以面為先。華陰人尤其是華陰的男人們一天不吃面條就會覺得心里難受。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