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
渭北烤羊腿:渭北當地非常有名的一個美食。
渭南時辰包子
渭南時辰包子創始于清乾隆年間,所需原料主要是:上白面粉,新鮮豬板油,赤水大蔥及秘制調料面等,經制油餡、和 面、拌餡、包制、籠蒸五道工序制成。其特點為面細皮白"僧帽"狀,油滲包底呈金黃,馥郁鮮爽,油而不膩,香味悠長。
豆腐泡
豆腐泡,是渭南人的經典早餐,可與羊肉泡,包子并稱為渭南人三大必吃之早餐。豆腐泡,即豆腐泡饃,豆腐是比豆腐腦略硬的軟豆腐,饃是文火烙就的麥面餅,最高境界是略發,配以油潑辣子,干香椿末等秘制調料,吃時,先把饃掰成拇指大的塊,連豆腐在鍋里過幾遍,使熱,然后用勺子舀著吃,這是標準吃法。也可直接舀豆腐,就饃吃。吃時必嚼大蒜。
渭南biangbiang面
關中民謠曰:“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氣洋洋,油潑辣子少了嘟嘟囔囔。”煮過幾滾的面被撈起盛入陜西人稱之為“老碗”的粗瓷大碗里,撒上鹽、辣椒面、花椒面、生姜末、蔥花、蒜末,然后將半鐵勺燒得焦熱的清油“呲啦”往上一潑,頓時五香撲鼻,再調上醬油、醋,一碗“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便可食用了
渭南雞蛋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凈水缸內,水量以淹沒米為度,夏泡八時,冬泡十二時。米心泡軟,水空干,籠蒸半時,以涼水反復沖澆,溫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裝入缸內,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間由上到底戳一個直徑約半寸的洞。后,蓋草墊,圍草圈,三天三夜后醅即成。
賣主多老翁,有特制小灶,特制銅鍋。拉動風箱,卜卜作響,一頭灰屑,聲聲叫賣。來客在灶前的細而長的條凳上坐了,說聲:“一碗醪糟,一顆蛋”。賣主便長聲重復:“一碗醪糟,一顆蛋——!”銅鍋里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兩下燒開,呼地在鍋沿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放適量的醪糟醅,再燒開,漂浮沫,加黃桂,迅速起鍋倒入碗中。要問特點?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韓城】
韓城油酥角角饃
臊子餛飩
韓城的餛飩與眾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蓋那么大(針尖餛飩,下文介紹)。大概一百斤面粉,能夠包3-5萬個這樣的小餛飩。做工細致,有模有樣,有棱有角,好吃好看。
羊肉
韓城人對羊肉的吃法,也很有特點,大體分兩種:一是吃肉喝湯,當地叫“吃羊肉”,一是吃羊肉饸饹。
羊肉臊子饸饹
韓城人吃羊肉臊子饸饹,一般是現做現吃,這樣的好處是新鮮,不會讓湯湯水水將饸饹泡壞。吃時大多配有芝麻燒餅,可以就著吃,也可以泡在湯里吃。有人說,傳統的吃法,是配著一種特制的黃燒餅,在韓城老城的集市上,還有一家現做現賣,我去看了看,用的是傳統的酵母發酵,上邊抹有糖飴,在一種上下有火的烙烤爐里烤制,差不多是米黃色,外甜內咸。有人說因曾向皇帝進貢,故稱“皇燒餅”。反證中國人總是將一切好東西與皇帝聯系起來,只須是皇帝吃過,便應該是好的無疑。
【華陰】
華陰豆腐腦
華陰特產豆腐腦是華陰人的驕傲,據說北京賣豆腐腦的基本上是華陰人,味道正宗。豆腐腦很光滑,入口消,調料汁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配上當地的柿子醋,就是香!
火鍋子
分砂火鍋兩種,圓形,分內外兩層。內層圓筒狀,放木炭火;外層環池形,裝各類菜肴。上有蓋,下設風筒。華陰人過去來客人幾乎家家都用火鍋子待客,一求熱火,二表隆重,菜以油炸紅薯、山藥、豆腐、大肉、粉條為主,再加大蔥、金針、木耳、蒜苗及五香調料。生火煮熟,有熱火又可口,不夠吃還可不斷增添,以滿足客人所需。
麻食泡
麻食泡是華陰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可與西安的羊肉泡發媲美。據70歲的著名麻食廚師孟傳榮說:民國三十年(1941),陜西省警察局局長馬國華回鄉競選國大代表,專門和郗俊等來吃麻食。
麻食做工精細,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層油潑辣子和飄香的大油珠子,似云版上的明星,又若錦緞上的寶石。透過油層,碧玉般的豆腐塊、黃金般的粉條、銀白色的蔥節、火黃色的蒜沫若隱若現,切成塊的鍋盔饃埋在下邊,手一端碗,香氣撲鼻。
大刀面
大刀面是華山的特色面食,名字和華山一樣有氣魄。顧名思義,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澆上事先調好油炸面醬、豆腐、粉條臊子,調入醋、鹽、辣子油,即可食用。特點:面條泛黃,湯紅里透黑,酸辣可口,長久食用,可治胃寒。
餛飩
餛飩形狀像銀錁,尖底、鱉肚,兩個尖耳朵,餡有蘿卜、韭菜、大肉之別,象征渾全,吉利。
餛飩又名扁食,是華陰人過年過節待客的佳食。傳說,家人吃餛飩萬事如意,舉家團圓;親友吃餛飩常來常往,親如一家,永不破裂。
搟饃
搟饃是一種圓形、特性的鹼面餅。將鹼面揉好,搟成薄餅,烙熟,趁熱抹上水、醋、油混合液,一張一張塌起來,用布蓋好,放約半小時食用。搟饃卷上菜肴,吃起酥香,老少皆宜。華陰人過節、待客多用搟饃。
鏡糕
華陰特產鏡糕選用的是一種小棗,核小肉多,特甜,米軟軟的,粘粘的,口感很好。成品鏡糕用玉米葉包裹著,有一股淡淡的田野的香味。
【華縣】
燒餅夾鍋巴
井家羊肉泡
華縣井家羊肉泡是陜西特色小吃之一,是將新鮮羊肉切成塊,加入蔥、姜、桂皮等調料放入鍋中煮至肉爛,再將白面餅撕成黃豆大小與羊肉、湯汁一起食用。本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適合各類人群食用。
華縣肉夾饃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的獨特風味。
油搟饃
油饃又名油搟饃,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小吃,圓圓的外型,里軟外焦,十分可口。以前農家人日子過得比較窮,逢年過節,只有家里來重要親戚的時候,才會烙油饃給對方吃,算是上好的招待了。
烙油饃一般選用的都是上等的麥面,用農作物的秸稈做燃料,鍋一定要用生鐵鑄成,因為只有這樣烙出來的饃才里軟外焦,酥脆可口。農家人講究農作物秸稈燃燒溫度比較平和,火焰可以燎滿整個大鍋底部,這樣避免了饃因受熱不均而糊。
【潼關】
老潼關肉夾饃
肉夾饃是潼關風味名吃的極品之一。作法:用精制面粉拌豬油和好,在特別的烤爐內烤制。出來的成品是千層燒餅,特別酥軟,口感極佳。用五花肉用特制的配方以及調料煮熟。肉質細膩,芳香撲鼻。被譽為“東方三明治”。潼關的肉夾饃與外地(特別是西安的臘汁肉夾饃)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一定要用剛出爐的燒餅夾煮好的冷肉,俗稱“熱饃夾涼肉”,這是最傳統的吃法。
賁禿娃“鹵燒雞”
潼關馳名小吃—鹵燒雞,是制作能手賁禿娃的產品。禿娃又名賁忠勝,年輕時無職業,舊社會染上了吸食鴉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貧困,家貧如洗。后有友人蘇跛子(醫生)為他傳授鹵蒸燒雞制作方法。該人立志好學,并熱心從事這一行業,于1924年(民國十三年)開始與其妻精心制作經營這一小吃,在潼關享有50年之聲譽。
盛全福(小舟)鴨片湯
特點:肉嫩湯鮮,老少咸宜,湯用盡,碗底無星點沉渣??勺鳒?,亦可冷拼,宴席家常兩便。
黃河鲇魚湯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錢少,不到潼關不知道黃河鯰魚湯有多好。潼關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而匯集天下美食,醬菜、鴨片湯、肉夾饃、燴餅、麻食泡饃等傳統小吃膾灸人口,譽滿三秦?,F在在潼關不僅可以享受到這些傳統的美食,更可以享受到黃河鯰魚湯。鯰魚湯,潼關獨有,號稱黃河第一湯。鯰魚其身通黃,無鱗肉厚,營養豐富。鯰魚湯是把鯰魚經慢火煮燉而成,其色乳白,味道鮮美。鯰魚湯不少地方都有,以潼關為最。這主要是因為黃渭河潼關段是鯰魚最適合生長的優生區,再加上潼關獨特的水質,更是如虎添翼。
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久負盛名,品種有八寶小菜、什錦包瓜、連皮醬筍等,色澤鮮潤、晶瑩透亮、質脆爽口、口味醇厚,素有“十里放香”之稱。歷來都是進獻朝廷的貢品。
【大荔】
金絲蜜棗
金絲蜜棗又稱京式蜜棗、北式蜜棗, 是我國三大蜜棗之一(另2種是徽式 和桂式蜜棗), 呈琥珀色, 透明或半透明, 素有金絲琥珀之稱, 馳名中外。
大荔泡油糕
泡兒油糕以精細面粉和上等精煉大油發酵為主體,內芯以優質白糖、青紅絲、核桃仁、桂花、杏仁、花生仁、冰糖為餡,包好以后,擺放一旁,適時入清油鍋炸。炸時要掌握好油溫,把握發泡時機,因其頂部泡兒如花,故而得名。泡兒油糕或呈圓球狀,或呈塔狀,均以頂部發的“泡花”旺不旺為品評標準之一,通體金黃,泡花鉆白,外酥、內嫩,香甜爽口。
大荔爐齒面
因其形似爐齒而得名,原料有面粉、豬五花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欲,譽滿三秦。
大荔月牙燒餅
大荔月牙燒餅好看也好吃。表皮黃亮,有些脆。內瓢松軟,有點甜。雖說只一指頭多厚薄,卻又有若干層層,油油的。雖說那里邊是空的,外邊卻沾著不少的芝麻,香香的。后來聽到關于月芽燒餅的歌謠,進一步印證了我的直覺。那歌謠有多種版本。有的說:“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縣)里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有的在“熱吃脆,冷吃酥”之后,加了個“沙溫吃了不咳嗽”。“沙溫”,關中方言,形容那溫度不熱不冷,正好合適。還有的說:“南京到北京,同州城里好燒餅,拈起輕,摸著厚,里面空空能夾肉”。當然,不只能夾肉,也能夾各種蔬菜,夾雞蛋,肉夾饃,菜夾饃,蛋夾饃。
大荔帶把肘子
究其做法是:1、將帶豬爪的前肘刮洗干凈,頭朝外、把朝里、肘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在正中央由肘頭向肘把沿著肘骨皮刨開,剔除腿骨兩邊的肉,底部骨與肉相連。然后將2節腿骨由中間砸斷,入湯鍋著七成熟撈出,瀝干水,趁熱用紅醬油涂抹肉皮。取蒸盆一個,盆底放入八角、桂皮,先把肘把的骱骨用手掰斷,再將肘皮朝下裝進蒸盆內,成為圓形,撒入精鹽,用消過毒的凈蒸布蓋在肉上,再將甜面醬、紅白醬油、紅腐乳、蔥、姜、蒜等在紗布上抹開,上籠旺火蒸約3小時取出,揭去紗布,扣入盤中,揀去八角、桂皮,上桌時另帶甜面醬和蔥段小蝶。吃起來酥爛不膩,香醇味美。
蜜汁轱轆
蜜汁轱轆源于何時,無從考究。這是一道久負盛名的同州名菜,因其狀為球體,當地把這種形體的東西俗稱轱轆,所以也把種用大油、淀粉適當配置,用煎油炸過,又勾以蜜稱汁(今多用白糖)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甜油潤的這一道菜叫蜜法轱鹿。
蜜棗晉糕
將江米、蠶豆和紅棗在一起蒸的軟軟的,吃的時候還可以放點白糖,吃在嘴里軟軟的甜甜的, 蒸晉糕用的糯米、紅棗,先要泡糯米,蒸晉糕的米必須先泡上一段時間,否則蒸出來的晉糕米不軟。接著要煮紅棗,將已經充分泡好的糯米倒進鍋,等到水熱之后就要不斷攪拌,否則那么多的米很容易糊鍋底。米熬的差不多了,把鍋蓋蓋緊,不熬了,燜上一會。幾分鐘后揭開鍋蓋,米已基本熟了,拿出蒸熟的紅棗,一層米一層棗的再上鍋蒸,半個小時候后香香軟軟的晉糕.
大荔棗肉沫糊
大荔棗肉沫糊,源于唐代,是以當地"三大寶"之一的‘馬牙棗'為主料制作的,另加面粉、豇豆、堿面、糖等精制棗肉汁、制豇豆湯、制沫糊三道工序熬制而成,其色紅味甜,滑潤可口,健脾開胃,老幼皆宜。
【蒲城】
八寶辣子
“油潑辣子一道菜”是關中民俗,蒲城人把它豐富了,油潑辣子之外,加入肉蔬,使這道菜更加名副其實。八寶辣子是蒲城最傳統的一道菜。配料眾多,故名“八寶”。其原料并非固定不變,可多可少。但有三樣是不可少的,一是辣椒面,二是咸菜丁,三是大肉丁。其他可因季節不同,就地取材,再加入別的料。最終成品顏色紅、綠、白、黃、黑,煞是熱鬧好看,口感也會“群星薈萃”。不過,一辣二咸三香仍是八寶辣子的根本。端上來一碗,別說吃,先是搭眼一看,就讓人流口水。用筷子挑起來一嘗,那香、那味,真陶醉得回不過神來。一頓飯吃完,人也精神了,紅光滿面,鼻頭冒汗,渾身上下都感到舒坦。近年來,八寶肉辣子經不斷改良,已不僅是蒲城人的絕活,更是陜西乃至全國人民向往的美味。
蒲城鍋盔
面辣子
面辣子,也有叫蒸辣子模糊的。其法,用小麥面粉為主料,摻以豆腐絲、木耳絲、粉條碎節等等普通蔬菜通通放到一個盆子里頭,加鹽、味精、蒜片等調料,開水燙至半熟后,倒人油潑辣子,攪拌均勻,再上籠蒸,成品呈稠糨糊狀。吃法:多用來泡饅頭。是一種最簡單的小菜類食品。多少可以與街上叫賣的胡拉湯相比較。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禎年間,因在農歷六月上市,又稱“六月鮮”。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負盛名。以剔骨“同羊”肉、骨頭、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鹽、味精為原料,分原料處理、煮羊肉、調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時用燒餅或白吉饃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鮮蒜瓣, 則肉爛湯清,吃而不膩,清醇可口,別具風味。
椽頭蒸饃
椽頭蒸饃因其狀如椽頭而得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制作歷史,為蒲城特有的傳統食品而聲名原揚。相傳古代地方官員多以椽頭蒸饃用麻紙包裹裝箱,作為上貢皇家及執政大員之禮品,也曾遠銷湖廣各省。在制作方法上別具一格,蒸饃時不使堿,發酵程度要求嚴格,面團要反復盤揉,所以椽頭蒸饃內 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則甘香滿口,且便于攜帶,又耐久貯,成為宴會待客,饋贈親友,外出旅游必備美食。
【澄城】
澄縣三翻餅
三翻餅,為澄城縣有名小吃。因制作時需三翻三卷,故得名。此餅以上等白面粉、白糖、冰糖渣、熟豬油、清紅絲、玫瑰醬、菜籽油為原料,經過搟制面皮、制作酥面、炮制內餡、入油炸幾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層次分明、外形美觀,質地酥松,入口沁甜又耐貯藏等特點??纱娣旁掠?,隨時取食,而色香味不變之特點。此餅在同州內外,遠近聞名。
麥子泡
麥子泡屬于陜西澄城縣的本地小吃,僅限與澄城本地,不為外人所知。麥子泡是以大麥籽入鍋熬湯,里面放上豆腐,涼粉,大肉,木耳等,上面一層紅油辣子,最不可缺者得有一些豬下水,撒上香菜。大肉鮮美,豆腐香辣,麥子湯醇厚,極美味。但這多是澄縣街上賣的麥子泡,與最原生態的麥子泡相差頗大。
老哥羊肉泡饃
大凡居住在澄城的人都知道,澄縣老哥煎水泡饃這個俗語。這句話聽起來好象是嬉戲之語,細品起來它卻有著澄城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句話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壯漢光頭赤面,開懷露胸,褲腿高挽,兩腿微開圪蹴在土堆上,右手拿筷,左手端著和人腦袋相當的堯頭“福”字老碗,狼吞虎咽用餐的一幅美麗雄壯的畫卷。另一方面表明了生活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澄城人的直爽豁達雄偉、不屈不撓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精神和澄城人的封閉貧窮落后生活儉樸的景象。這應該是以前澄城人的真實寫照。隨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滄海桑田,澄城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煎水泡饃的生活習慣已成為記憶,過去只有富豪人家問津的羊肉泡饃如今成為尋常百姓普通小吃。
【白水】
豆腐包子
白水豆腐包子以前只是白水縣地方小吃,但是如今這小包子也開始挺進大市場,在西安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白水豆腐包子素以白水豆腐白而細、軟而筋而得名,因為采用白水豆腐入料加工,初入西安市場就賺取了較高的人氣。目前,白水豆腐包子已在西安有十家直營店,為白水近30名待業青年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在國家禁止使用發酵粉后,該企業還引進了兩條日生產能力10萬蒸饃生產線,并建設發酵房、蒸房,以酵面發酵工藝制成的傳統白水蒸饃現如今也已推向市場。
豆腐、豆腐干
白水豆腐白、細、嫩、筋,豆味香濃。刀切豆腐或片、或塊、或條,白而細,軟而筋,煮在鍋里時久不爛,放油鍋煎炸而色黃、虛軟,吃起來既綿又筋。豆腐含蛋白質高,并含有鈣、鐵等物質,營養豐富。豆腐經壓制做成的豆腐干,更為細膩綿筋,涼拌、爆炒、煎煮均可。涼拌豆腐干細絲,為白水宴席涼菜佳品。白水豆腐已有系列產品和不同形式的精美包裝,是饋贈之佳品。
辣子湯
辣子湯”,其有幾大特點:“看上去很紅,吃起來不辣;看著不冒氣,卻小心燙口;看上去很油,吃起來卻不膩”,味道極為香醇,本來吃法是一個人舀上一碗,泡個蒸饃,吃起來極香,吃完再來一碗,但很多時候人們為了多吃一點,饃很少吃,只是吃湯.吃畢個個顯出神清氣爽,十分過癮,滿足之情溢于言表.
甑糕(粳jing糕)
甑糕(粳jing糕)是白水傳統早點食品,是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甜糕。其特點是棗香濃郁、軟糯粘甜,而且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之功效,是一種滋補養身食品。
白水鍋盔
鍋盔是陜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面食小吃。白水鍋盔又稱“烙饃”,用精粉烙制而成,具有聞著香,吃著酥,攜帶方便等優點。白水鍋盔用鏊(平底鐵鍋)烙制成形后,再放在爐內烘烤而成。鍋盔具有的香酥可口的獨特風味已在民間世代相傳。
【合陽】
合陽踅面
“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合陽踅面。踅面,是陜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在合陽,在東府,那都是相當有名。而在合陽當地流傳的這句“沒吃踅面沒看線(戲),沒有到過合陽縣”,就更加說明了踅面在合陽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來歷
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漢朝初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面從和面、攤餅到下面、撈面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里邊,因而得名
洽川黑烏鯉
黑烏鯉,又名烏鯉。鯉魚中極為珍稀的硬骨魚科,屬野生魚類。魚體呈圓筒形,青褐色,體具三縱行黑色斑紋,口大、牙尖,咽頭上方具有一寬大鯉上腔,能呼吸空氣,棲息在淡水溫水底層。生性兇猛,捕食其它的魚類,故稱淡水養殖的“黑客”。肉鮮美。食前兩天用溫淡水養殖,除腥去泥,然后宰殺去血,經過紋花、腌制等三十二道工藝制成。成品色澤紅亮,入口咸鮮、微辣、肉嫩光滑,肥而不膩,具有強體健脾、滋陰補腎和調節人體機理、增強免疫力之功效,可謂是:瀵泉獨產,陜菜極品。
蕎面煎餅
同家莊鎮的西同鞮村有一個獨特小吃——蕎面煎餅,當地人稱為“紅油馇子”。這種蕎面煎餅的形成大約有百余年的歷史。當初是攤完踅面后,有熟人來讓攤個小些的,烙熟,吃起來感覺味道不錯,從此便形成在大鏊上攤小煎餅的方式。再后來裹上調料,形成一種新的小吃。煎餅攤好,蓋上凈白布稍微捂一下,使其變軟。然后放上紅油辣子、蔥花、大油、鹽末和柿子醋,重新上鏊加熱,讓大油化開。再輕輕用手揉搓,使調料混合均勻,卷起裝碗,遞于食者。蕎面煎餅軟和筋道,加上蔥香以及醋與辣子摻和后的特殊味道,大開胃口,直吃得口中吸溜,頭上冒汗,卻越嚼越香,吃上兩三張才過癮。
羊肉糊餑
民俗歸民俗,這饞還是要解的,況且越是得不到的東西那就越想。以鮮美為特點的關中傳統美食--羊肉糊餑,以渭南合陽的黑池鎮所產最為有名。黑池羊肉糊餑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煮羊肉要用大茴、肉桂、蓽撥、良姜、胡椒、茴香、表鹽、草蔻、丁香等十種調料,烹飪時對火候也非常講究。
烙餅用燙面,加入鹽、堿水后慢慢揉勻,搟成直徑為一尺左右的圓餅,然后上鏊,烙至脆黃為止,講究均勻沒有焦糊的黑點,烙出的面餅香、薄且筋道,將其折疊起來,再用刀切成三寸左右長、寬窄均勻的細條,吃的時候不能用大鍋煮,而是講究炒瓢或小鐵鍋,每次只能煮一盤或兩盤。
辣子豆腐
辣子豆腐 流行于縣西南的路井、獨店、孟莊一帶。先把豆腐切塊放入帶調料的湯中煮20分鐘;再煎好"哨子"。內容有油炸豆腐、蘿卜丁、蓮菜丁、肥腸等;再燒好豬油、清油相攙合的油潑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備用。吃時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寧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說。
【富平】
富平莊里“合兒餅”
柿餅又稱合兒餅,富平莊里“合兒餅”,產于陜西富平縣莊里鎮。它以加工精細,肉質柔軟,紅亮透明,柿霜白厚,味香醇厚,甘甜如蜜,營養豐富,經久不變,成為陜西暢銷國內外的傳統土特名產之一。因其將兩個柿餅并蒂相對合在一起包裝,故而得名。
富平太后餅
“太后餅”是渭南市富平縣的風味小吃,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原料配方 白面粉5千克 豬板油2千克 花椒少許 大茴香、桂皮、蜂蜜、精鹽適量。外皮焦黃酥脆,皮質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
流曲瓊鍋糖
瓊鍋糖:是名譽三秦的地方特產,由富平縣流曲鎮生產的瓊鍋糖馳名四海。自明、清以來為歷年宮廷貢品,具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
瓊鍋糖采用流曲特有的優質井水與陜北產精選優質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攪拌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灶糖"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復擰條拉扯,使糖色有黃變白如瓊。然后與炒熟的黑芝麻與其他輔料分層置于瓷缸內熱燜,最后混壓成餅,切成條或片,既成香味醇郁的風味食品"瓊鍋糖"。該糖全部采用手工精心制作,因其香脆,口食味美,做工考究,為純天然食品,稀有食補佳品和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物。
富平麻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