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民謠這樣寫道:“八百里秦川東風浩蕩,三千萬兒女齊唱秦腔。
吃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沒油潑辣子嘟嘟囔囔。”這幾句話充分反映了老陜西人對辣子的鐘愛。
在中國腹部的文字始祖倉頡故里陜西白水縣,這里歷史悠久,本地有著豐富的傳統美食,風味獨特,備受食客的追捧。
“河北”辣子湯就是其中一道有著濃郁鄉土氣息的美食。喜歡吃辣子的朋友可要來看看了,這里的“河北辣子湯”,除了油潑辣子,辣子還能當湯喝。
所謂的“河北”辣子湯不是在河北省,從西安向北,過白水縣城再往北過洛河就到了。
“河北”地方不大,僅北塬、縱目、史官三個鄉鎮,數萬人而已。“河北”之人不管在外當官打工也好,在家務農持家也罷,都鐘情于這道美食“”辣子湯“。
“河北”之地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水,土壤肥沃,民風淳厚,千百年來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文化和飲食習慣,辣子湯便是其最具特色的美食。
辣子湯的起源無法考證,但它在“河北”的市場是極其廣闊而深厚的。
在過去,真正要吃到辣子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樣的飯菜沒有紅白喜事輕易是吃不到的。
“河北”人逢婚喪嫁娶之日吃三頓飯,中午必有辣子湯。
主家大廚棚外烈火熊熊的爐子上架一大鐵鍋,沸騰著一層紅辣子油籠罩了一半的熱湯,一臉得意的主廚胸有成竹地從一字擺開的臉盆里用勺子自如地挖挖這個,挖挖那個,加入切好的香腸、豆腐、粉條、胡蘿卜、涼粉、各種香料等,然后從一大搪瓷盆油潑辣子里舀滿滿當當一大勺子放進鐵鍋,香溢整個小山村。
幫忙的年輕小伙子不斷用盤子端走六七碗辣子湯,端回來空碗循環。
客棚的八仙桌上,蘿卜絲、豆芽、辣子、鹽放置四角,桌中央一大盤熱蒸饃,周圍是等待客人添加的辣子湯,客人一邊泡饃加湯,一邊掏出手帕揩去滿頭大汗,嘴里唏唏噓噓,陶醉在喜慶婚娶或者忘記失親痛苦的辣子湯里。
小姑娘不斷向盤中夾熱騰騰的饃,吃飽的人不斷地走,司儀者不斷為就座者換上干凈的筷子和碗,繼續新一輪的宴席。
“河北”沒有工業污染。水,從山泉出來的,清澈見底;豬,一把麩皮一把草喂的;豆腐,用自己地里的大豆在自己的石磨上磨的;豆芽,在炕上用被子嚴捂兩三天長的;饃,除酵面外沒有添加任何化學劑。飽餐一頓辣子湯,真是快樂的事情。
其實“河北辣子湯”并不是其真正的名字,它在河北原本被稱為“操就”,所謂“操”在當地意為用筷子夾著吃的意思,“就”是在吃饅頭等主食時吃菜的動作,意思相近但又不同,原意已無法考究,但就字面意思而言,其既可以當菜,吃饃時“就”著,也可以將饃泡進其中“操”著吃.“河南人”記不住這個名字看其碗中上浮一層辣子油,便隨口稱其為“辣子湯”,且多數人愛吃不會做,或做不來其正宗味道。
在今年(20164月20日)谷雨節倉頡廟會上,”辣子湯不怕你吃八碗,大胃王等你來挑戰“的美食嘉年華活動引起了轟動,現場群眾吃了五百多碗辣子湯,有個人一次吃了21碗辣子湯,最后把一等獎洗衣機扛回了家。
近年來,白水縣老廚師史長民把辣子湯這道美食帶進了省城西安,在繁華的永興坊開起了門面,一時間,食客盈門,讓古城西安的吃貨們大飽口福!聞訊趕來的全國各地廚師們紛紛前來拜師學藝,請求加盟,多地以倉頡文化為主題餐廳的辣子湯美食店就紛紛開了起來。使得這千年流傳的美食走出了白水,走向了全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